最真·Aaron

宋辽战争实录-下篇

《上篇》收到了很多良师益友的回馈,有学术层面的,也有体例方面的,集中说明一下几个疑点。

先说非学术层面的,大概有三个问题比较集中:
1.堆积感太强,没什么层次。
答:《实录》之所以称之为“实录”,即罗列所有发生的事情,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流水账;

2.无人物主线,不突出,不够鲜明。
答:如果以人物为主线,就成《传记》了,体例所不允。人物可做稍补,但还是要以战争的发展为脉络。

3.内容不够生动,太僵硬。
答:本文每一句话不是我凭空编出来的,事件、时间、参与人物、双方兵力、地点、战果等均需史籍有载、有出处、且不能为孤证,除大势及灰字鄙人评论部分是我个人观点之外,余下皆有史可据。再回到“实录”二字上,我做的功课是从各种史料中整理出历次战争的过程,而不是在此背景下去自由发挥,自始至终不可脱离“史”字。

学术层面的:
1.作者只书宋年号,而无辽年号;称宋皇帝为天子,而辽止称国主;宋帝死称崩,辽帝死仅称殂;稍显偏颇,有抑辽崇宋之嫌。
答:关于中国正统史观是有依据的,正统王朝有两个衡量标准:1.有传承:如夏商周、秦汉晋、隋唐宋,无论疆域大小,按五行相生相克衍传下来;2.大一统:如元、清,虽勃兴于草莽,然最终肃清海内,混一区夏,亦可称正统。辽、金起源大漠,无正统之传,亦无统一天下之举;而赵宋上承唐五季之正统,且帝有中原百年,国祚传延三百二十年,当以宋为正朔,辽为润位,以正史观。

2.有的地方还需考证,如宋雍熙北征高琼水路军私记有载。
答:山外有山,笔者学术不精、知识之匮乏羞于言表。第五路高琼水军去向私记有载,在此拜谢庆伟,感谢指正。特此更正:雍熙北伐,高琼之水军登陆辽东,连克平、营州诸地,最终由于其他四路宋军溃败,随后退师。

3.宋太祖规划统一中国的范围不包含“燕云之地”。
答:河南大学历史系博导王立群也持相同观点。然,此为谬论!至少有两个力证可挫其言:1.《长编》有载:“太祖别置封桩库,尝密谓近臣曰:石晋(后晋石敬瑭)割幽燕以赂契丹,使一方之人独陷外境,朕甚悯之。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,即遣使与契丹约,苟能归我土地民庶,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。如曰不可,朕将散滞财,募勇士,俾图攻取耳。” 2. 上篇写到过,太祖拒绝群臣上尊号加“一统”二字,言:“燕(幽云)、晋(北汉)未复,可谓一统太平乎?”由此可见,收复燕云必是宋朝统一中国计划中不可忽略的环节,只是还没来得及经略幽云,太祖就去世了。

yanyun
燕云十六州形势图

下面进入正文部分:上篇写到太宗驾崩,新君真宗即位,宋辽战争的车轮并未停歇。

再说个大势:宋朝经历了太祖、太宗两朝的统一战争,大部分传统的华夏地域皆入版图,唯有燕云旧地悬孤塞外,太宗一朝更是两次大规模北伐试图以武力攻取,皆北,于后进取之势明显乏力,太宗末期,在如何看待幽云十六州的问题上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,如张齐贤就明确提出:“燕云不足取,契丹不足吞”。太宗本人自雍熙北伐失利后,有两条比较重要的对话记录,1.“国家若无外患,必有内忧,外患不过边事,皆可预防;惟奸邪无状,若为内忧,深可惧也。”;2.“卿等共视,朕自今复作如此事否?”(指北攻契丹)。一年之内两次对近臣侧面表达了其对平辽取燕失去了信心。

入真宗朝后,边防问题首当其冲, 宋真宗赵恒以辽策问计参与过历次对辽作战的老将曹彬,彬答:“太祖英武定天下,犹委孙全兴经营和好。”曹彬既肯定了太祖对辽的防御之策,又侧面否定了太宗时期对辽的武力征伐之举,同时规劝皇帝,对契丹要重新作出评估。真宗则表明了一定的态度:“此事朕当屈节为天下苍生,然须执纲纪,存大体,即久远之利也!”此言表明,真宗要对契丹的政策进行调整了。

再从辽方角度观察,现代著作多书宋真宗一朝御辽乏力,数战后被迫在澶渊议和,此论颇为狭义,很少有论著从辽方角度考虑对宋政策。时间进入公元1000(真宗即位前后)后,辽方耶律休哥、耶律斜轸等宿将相继凋零,时逢萧太后年老,史称“契丹母老,始厌兵。”辽人看宋朝,其顾虑亦多,无论从人口,经济,有效耕地面积,燕云之地的人心背向上,契丹都不占优势, 契丹国土大部为寒地,人口稀疏,兵源匮乏,一旦遇风雪则全年无收 。宋朝人口10倍于辽,兵源的补充上存有空间尚大,同时拥有广阔的纵深防御体系,期整体上彻底击垮宋朝,亦难实现。

宋朝一直声言吊民伐罪、恢复汉疆,犹如悬在辽国头顶的一把利剑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斩落下来。宋朝太宗年间两次大规模北伐,已经令契丹人颇为忌惮, 从真宗朝初期几次战役来看,真宗体现出的不妥协性给契丹人带来了更大的不安。

日本学者还有一种论调,契丹之所以不停歇南牧中原,是希望双方贸易正常化。这是一个课题,辽国有的宋朝皆备,而辽国据漠北,日常用品都奇缺,其手工业远远落后于宋朝,还有一点就是茶叶,北方民族喜食肉,断茶如掐其七寸。持此观点有一定道理,但应不是主要矛盾。

整体上,进入真宗时期,宋对辽政策,从太宗末年的消极抵御变为积极抗御,同时亦酝酿第三次北伐,目标还是燕云旧疆;辽对宋的政策愈发明确,希望以战断绝宋朝收复燕云之心,同时期望夺回被后周收复的瀛、莫关南旧地。

 

真宗朝开篇:威虏军之战

真宗即位后,面临太宗留下的危局, 宋辽开衅以降非但未收复燕云诸州,反而招致契丹频繁南侵报复,二十几年下来,已经使宋人疲惫不已,西北党项(西夏前身)李继迁叛乱又起,数次征讨皆未能彻底平叛,党项更是勾结契丹共困中原,导致宋朝两面受敌。 然而面对如此困境,真宗登基后很快进入角色,以怀柔政策待党项,专力抗辽,以扭转对辽作战不利局面。契丹则对宋朝新君持观望态度,聚重兵以待。

真宗一改太宗时期遥度边将的做法,集中兵力,委任大帅,授以便宜之权,以定州为大阵,集步骑八万,委任傅潜为帅,张昭允副之,节制河北沿边诸州,统一调度;河北方面组织修筑工事,特别是引水灌渠,遏制契丹骑兵驰进;同时积极发展厢军及乡勇,河北民强,若契丹来犯,自发聚拢,以张官军声势,如此在河朔广大区域全军民皆重新进入积极的势态,一扫以往之颓势。

宋真宗咸平二年【公元999年 】 九月末,辽廷观宋朝新君毫无示弱之意,借秋高气爽之时率先发难,契丹国母萧太后、国主耶律隆绪集大兵出幽州,以皇弟梁王耶律隆庆为先锋,率师南伐。 辽军从保州(今河北保定)方向入寇,宋知保州杨嗣守城,宋帅傅潜以保州兵力不足,遣先锋田绍斌、石普支援保州,即在保州外围与辽军先锋接战,夜战宋军不利稍退,与保州守军合兵再战,破辽军于保州西北,斩首2000,缴获军马500匹。

辽兵鏖战数天,受挫即撤围,绕开保州欲攻威虏军(即遂城治所)。宋威虏军守将杨延昭(即杨业长子,本名杨延朗,因避道教传说中的人皇之一赵玄朗讳,后改名延昭,此人便是著名小说《杨家将》中杨六郎的原型)深知威虏军兵寡城小,集全城男丁加入守城战,在抵住辽军首轮猛攻后,城墙一角有塌陷险情,幸深夜未被辽兵发现,而按照常规筑城之法赶修城墙进度又迟缓。时天逢早寒(诸史书对此役时间有差,《长编》记载九月,《宋史》仅记咸平二年冬,《辽史》则载十月,但观九月河北无可能冰封,今从《宋史》),延昭亦命修城工匠水土混合筑城,一层冰一层土,迅速把缺口补上,全城军民雀跃之际,延昭灵机再动,干脆把整个城墙全撒上水,翌日清晨,契丹国主亲率众军来攻,即陷困顿,眼前俨然一座水晶城,数番强攻皆无功,无奈,只好撤围。辽主隆绪回望威虏军不禁慨叹:“南朝有人!”

(后话-杨六郎的出处:契丹人以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,乃克星,辽人视杨延昭为将星下凡,故称为杨六郎。史称:”在边防二十余年,契丹惮之,故称杨六郎。”)

鄙人小评:宋朝边策调整初显成效,战守之策颇入要领。

战果:宋胜
史料: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(以下简称《长编》)卷四十五;《十朝纲要》卷三;《宋史》卷六真宗本纪;《宋史》卷二百七十二·杨延朗列传;《辽史》卷14“圣宗纪”;

 

瀛洲(高阳关)之战

宋咸平二年【公元999年 】 十一月,辽兵在攻保州、威虏军皆不克的情况下,并未撤兵,兵分两路深入宋境,遣大将萧继远越威虏军南下,萧太后及辽主率另一路跨定州东进。两路辽军进展迅速,袭扰祁州(今河北无极)、赵州,深入到邢州(今河北邢台),洺州一线,如此宋朝第一道防线被辽军轻易突破,朝廷与定州前线的联系完全被切断,河北南部诸州均传定 、瀛失陷,官军惧战,纷纷守城以自保,如此辽军在所过州县大掠不已, 大河以北顿时陷入恐慌,百姓逃难。

再书定州三关主帅傅潜,辽兵绕道南下后, 闭关拒不出战,任凭虏骑夺城掠地。甚至是京师派来的使者督定州大军南下追击辽兵(至少使契丹人不至于毫无顾忌南下),亦束深阁而不理。其下将官屡请战, 潜皆置之,只言:“虏人兵锋甚锐,当避其锋芒,寻机再战。”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直指傅潜怒曰:”公恇怯乃不如一妪(老妇人)耳!”

鄙人小评: 傅潜乃太宗皇帝潜邸旧人(所谓潜邸旧人,就是皇帝未登基前已经是亲信之人),深得太宗,真宗父子信任,颇知兵,两次北伐及数年对辽作战均显示出一定的才能,本人也非贪生之辈,拥兵不出,当应有自谋而不为他人知悉,所失之处在于皇帝亲征至大名仍然数诏不至,置天子安危不顾,是其失势之根本。

再说京师方面,朝廷多收到河北边报告急文书,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没有定州方面任何消息,是胜?败?降?叛?不得而知,如不及时遏制契丹人攻势,北京大名府(即天雄军,今河北大名)将直接暴露在辽骑之下,若北京不存,河南危矣。紧要时刻,宋廷迅速做出决策,枢密使王继英上表请皇帝亲征,群臣亦附议,宋真宗即刻准奏。

翌日,宋廷正式发布“皇帝亲征诏书”。十二月五日,以殿前都指挥使王超、权都虞候张进、马步都军头呼延赞、王潜等为先锋,宋真宗亲领禁军出京师(今开封)北上,九日,驻跸澶州(今河南濮阳),十二日,与河北诸将商讨御辽之计,十五日,亲临北京大名府(今河北大名),检阅禁军,严阵以待。同时,分遣使者持诏分赴河北诸州,谕以“天子已临大名,速令归业。”至此,河北形势趋于稳定,各坚守州县皆人心倍安。

鄙人小评: 宋真宗不比其伯太祖、父太宗,平天下、定四海,号马背天子,赵恒自幼长于深宫,疏知战阵,然以九五之尊,在前线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,率然亲征,可谓勇气可嘉,此举对战局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。

时间进入咸平三年【公元1000年 】 正月,辽主力东路军直奔瀛洲(今河北河间),宋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屡次请战,主帅傅潜止分骑兵八千,步兵两千赴援高阳关(即瀛洲),途中遇梁王耶律隆庆部,范廷召中流矢,裹伤力战,辽兵先锋被击溃,宋军进至瀛洲西南裴村附近,廷召知自率兵马不足抗辽主力,请救于傅潜不获,乃乞援于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,以内外夹击共击辽师,保裔即选精锐赴之。然,战况不遂约定,范廷召部傍晚时刻即因独抗辽骑兵反复冲击,无法支撑,被迫退出战场,康保裔不知情,率部赴约时即陷重围,左右副将请主将易甲突围,保裔曰:“临难无苟免,此吾效死之日也!”乃大呼决战,瀛洲城内副将张凝,李重贵等率兵救援,被辽兵阻隔,只得退兵瀛洲。康保裔所部又战数十合,最终兵尽矢穷,援兵不至,与部将宋顺俱被擒。

辽师再弃瀛洲不攻,自瀛洲继续东进,散骑自德州(今山东陵县)、棣州渡黄河(彼时黄河河道入河北而不过山东)进入山东,大掳淄(今山东临淄)、济州(今山东济南)而去。此时辽军获悉宋朝皇帝亲征,避免与宋主力决战,开始战略退却。

时驻大名的宋真宗君臣被傅潜的不作为彻底激怒。工部侍郎钱若水等上表皆云傅潜领精兵数万而自重,置天下安危不顾,请诛傅潜以振士气。真宗特命,削傅潜官爵,流放房州,以天平军节度使王超权知(代理)三关主帅,务必出兵截断辽军归途予以重创。由于范廷召不如约导致康保裔部战没,愤然请命追击,于莫州东设伏,饱掠满载北归的辽兵,没想到宋人会设伏于此,相继被范廷召、张凝部击溃,尽失所掠牲口物资,鞍械辎重,大费周章南牧中原,几一无所获。

鄙人小评: 《宋史》载此役宋军大破辽兵,斩获甚多,多为溢美之词,皇帝亲征岂能不往北发一矢而结战?宋师虽先败后胜,然以重兵压前线,被辽兵轻易绕开,散骑竟深入至山东,实属失算,纵使末战夺回失物,至多是个平手。

捷报传至大名府,群臣皆上表称贺,宋真宗在大名再一次对河北边防重新部署后,咸平三年【公元1000年 】 正月十六日,才返京回銮,旨在振奋军民抗敌士气。

鄙人小评: 北征大名无功,宋真宗颜面无光,精心设计阵图,却不得其人,没能发挥出前线统一作战的作用,数个州县均陷入以孤军抗辽大军的局面,瀛洲外围边战使辽军可以集中优势予以各个击破。纵如此,由于皇帝亲临前线,关注河北边情,军民抗敌热情数倍于太宗末期,《长编》卷四十七详细记录了当时各州县军民协作,共御敌寇的情况,许多文人墨客都投入了战斗,使得辽骑兵虽深入,但多城州未陷,真宗深知河北边情犹困,但民心可用,军势可恃。

战果:平
史料:《长编》卷四十五;《宋史》卷六真宗本纪;《宋史》傅潜等诸将列传;《宋会要辑稿》兵七之十一;《辽史》卷14“圣宗纪”;

 

长城口-羊山之战

宋廷因御辽不利,再对河北防线做出调整,此次主要是人事变动,以王显替换傅潜任镇、定、瀛三路都部署、王超副之,王汉忠为排阵使,王继忠都钤辖,大阵再度前移,前阵置保州以北徐河、曹河之间,静戎军、威虏军为重点,前哨设在长城口,布防更为严密,防止辽兵深入。

鄙人补议:宋朝防武将甚密,兵权一分为三,设枢密院,以文人治之,专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;武将平时不统兵,边防有警临时统兵出征,但无调兵权;而出兵决策权又归中书省,如此传统六部中的兵部渐成鸡肋,而防范过甚的结果就是”兵不知将,将不识兵“,导致宋朝禁军战斗力逐年下滑。真宗一改前法,多命中书参与征伐之事,提升武将地位,同时边将更是授予更高权限,使其可以应对战局自如,尽可能不再遥度前线。

咸平四年【公元1001年 】 九月,防秋之时,边报称辽主尚在漠北避暑,似未图秋高南下之谋,宋廷为省粮飞挽之劳,决定将大阵撤回,大军分屯定、镇诸州近地就食。不料十月中,契丹兵突然出现在长城口,宋前阵主将张斌巡边时遭遇辽军先部,同时急命人赴定州请兵。

会逢天降大雨,辽兵持用弓弦为皮革所制,遇水失黏度,无法张弓,宋军抓住时机,直面冲阵,辽兵先锋抵挡不住,败下阵来,张斌率众将直取中军,目标辽主亲弟梁王耶律隆庆。无奈宋先锋部人数过少,辽军从慌乱中调整过来后,遏制住了宋军攻势,张斌叹援兵不至,失好时机,乃退保威虏军。

是月十六日,辽军在击退了张斌所部后向威虏军进军。宋军主帅王显迅速做出应对,以魏能所部静塞军为骑兵主力,于城西结阵,又秦翰和田敏所部分为左右两翼掩护魏能侧面,李继宣所部压阵,同时命杨延昭于羊山(威虏军侧后)设伏,意图在此全歼南寇辽兵。 辽军派出精锐铁林军骑兵由统军铁林相公率领下正面冲击宋军大阵,宋军中军主将魏能率所部精骑奋起反击,在两翼配合下,冲垮铁林军前阵,力斩辽军统帅铁林相公,铁林军旗下十五员将领皆毙。

辽军无力再战,向羊山方向溃退,宋军两翼秦翰和田敏所部的六千骑兵开始转入追击,同时预备队李继宣所部也开始向威虏军城西北八里的赤虏移动,并派出两骑作为联络官随秦翰部一同出发,随时策应追击部队。当辽军取道羊山南麓向西北撤退的时候,设伏于此杨延昭所部突然杀出,在辽军正面进行拦截,辽兵逐渐从混乱中恢复,全力冲破包围圈,惜宋追兵未到,杨延昭、杨嗣兵少未能挡住辽兵归路。

辽败兵却因此迟滞少许,为宋军后续追击部队的争取了时间。正当辽军最终突破羊山扫清道路之时,一路追击而来的秦翰军和田敏军赶到了羊山,屯驻在赤虏的李继宣得知后迅速率所部开赴羊山,即刻投入战斗,辽军连续被冲击,逐渐不支,被李继宣所部赶上了羊山,然后又从羊山南麓退到山脊,一直被追杀到北麓,辽人为逃命亦拼力冲杀,李继宣多次因战马中箭而被迫换马。最终在牟山谷,诸路宋军截住辽军主力,大破之,乘胜耀师辽境,方才还师。史载:“戮二万余人,获其伪署大王、统军、铁林、相公等十五人首级并甲马甚众,余皆奔北,号恸满野。”是役,辽军精锐铁林军几乎全师尽丧,从此铁林的番号不复军。

捷报传入京师,真宗感慨万千,如若边境谍报精准,宋军主力未退守就粮,此役或许可全歼辽军主力。

鄙人小评:宋军以诸路偏师击溃辽主力,虽未能全歼辽兵,但却重创辽主力铁林军,自此辽人引以为豪的铁林军一蹶不振,此次战役大体发挥了宋军紧密布阵的优势,各州县守军互通有无,使之为整体,宋廷的一系列调整成效卓越。此战对宋方意义重大,亦是久违的大胜。

战果:宋胜
史料:《长编》卷四十九、卷五十;《宋史》卷六真宗本纪;《宋史》卷二百七十九王显、魏能、李继宣、杨延朗等诸将列传;《宋史纪事本末》卷二十一;《辽史》卷14“圣宗纪”;

 

望都之战

咸平五年【公元1002年 】 元月,宋镇、定、瀛统领都部署主帅王显年迈请辞,诏命以王超为三关主帅,王继忠副之。

咸平五年【公元1002年 】 三月,西北党项李继迁再叛,由于宋重兵皆在河北, 时任兵部尚书张齐贤表请募江淮荆湖(今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)丁壮八万,以守西陲,真宗恐南方之人远戍动摇东南财粮之地,未准其表。叛军借宋廷犹疑之际, 一举攻克西北重镇灵州(今陕西灵武县),宋国防线退守至府州(今陕西府谷)、绥州(今陕西绥德)、延州(今陕西延安)、环(今甘肃环县)、凉(今甘肃平凉)、秦州(今甘肃天水)一线,边防压力陡增。

辽人经历羊山惨败后,伺机南下报复,趁宋朝西北烽烟再起时,咸平五年【公元1002年 】 五月间,辽军频繁入寇保州等地,但规模均不大,意在破坏宋朝的防御工事,称不上战役级别。是年,宋军两次败绩,缘边都巡检使杨嗣、莫州团练使杨延昭均战不利,调职观后效,诏令以李继宣,王汀代之。

宋咸平六年四月,契丹遣南府宰相耶律奴瓜为帅、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为副,统兵寇定州。宋军三关主帅王超、副帅王继忠领兵迎战。同时,急命高阳关都部署周莹火速驰援,周莹接书却云:“本路军马,非诏旨不可兴发”。时宋真宗诏命明确“王超兼北面三路兵,诸将皆受其节制”,周莹自恃太宗潜邸旧人,朝中亦兼任枢密院事、永清节度使,从官位到德望不低于王超,公然以私废公,拒不发兵,王超、继忠无可奈何,以自州兵独抗辽军。

(后话:咸平六年五月,宋真宗命周莹全军屯永宁军诏旨方到,诏步兵赴宁边军为援。莹至,则寇兵已去,即日还屯所。帝闻曰:“莹何不持重少留,示以不测。轻于举措,非将帅体也。”)

宋辽两军于定州北望都县相遇,立即接战,缠斗整日,战况异常激烈而不分胜负,次日清晨再战,契丹人不再主攻宋军正面大阵,转攻东翼,且分兵绕道焚绝粮道,前后夹攻,宋东翼统领王继忠率众奋战,先击后军,再赴前线,继忠乃真宗潜邸旧人,深得真宗信任,此次出征立功心切,勇猛异常,整个战局出现逆风倒转,辽军压制宋中、西两侧,而宋东侧杀甚众,突出阵前,逐渐脱离大阵,关键时刻,主帅王超竟率众退出战场,至此王继忠所部顿成孤军,陷入重围,最终全军覆没,继忠被俘。《长编》有载:继忠率麾下跃马驰赴,素炫仪服,辽人识之,围数十重,士皆重创,殊死战,且战且行,旁西山而北,至白城,力不能支,陷于虏。

鄙人小补:王继忠是为宋真宗亲信,辽人知其身份特殊,苦于无和谈出口,视王继忠如奇货,萧后及辽主对其优待有加,继忠亦降辽,虽身在北廷,但心不忘中朝,时常规劝契丹贵族息兵讲和,为此后宋辽澶渊和议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(后话:宋廷收到边报,以为王继忠殉国,追赠大同军节度使兼侍中,其三子皆录。)

战果:辽胜
史料:《长编》卷五十四;《宋史》卷六真宗本纪;《宋会要辑稿》藩夷一之十六;《宋史》卷二百七十九 · 王超、王继忠等诸将列传;《辽史》卷14“圣宗纪”;《辽史》列传第十一 · 王继忠传。

 

澶渊之役

也可称为景德之役,景德为宋真宗第二个年号,整个战役恰好发生在景德元年。

鄙人小补:江西景德镇地名即由此而来。

战前形势:

辽人虽频岁南下,却未曾夺宋朝一寸土地,战斗胜负参半,难分伯仲。时辽国虽疆域广阔,但除燕云汉地外均为荒漠大寒之地,且多为征服异族地,如阻卜(蒙古前裔)、女真(满族前裔)、高丽(朝鲜前裔)、畏兀儿(维吾尔族前裔)等地皆需大兵驻守,以上诸族更是反复叛乱,契丹人还要面对宋朝的军事威胁,早已疲惫不堪,萧后久有议和之意,同样没有机会与宋朝接触,又碍于面子不愿首倡和谈,因此在宋朝真宗新立后频繁南攻施压,希望宋朝服软,遣使求和,然真宗皇帝却是一副毫不示弱的对抗姿态,使辽人决定要压下更大的筹码,以战迫使宋朝妥协。

再看宋朝,经过了咸平六年的时间发展,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内外部环境,诸多因素驱使君臣上下开始酝酿再一次大规模北伐。

大量契丹人弃辽归宋
宋太宗末年,每岁皆有宋人投辽记录,但多为宋羁縻部落,大部非汉人。进入真宗朝后,有史料多载,辽方大量官署部族非战降而主动归宋,《长编》及《宋史》记:咸平三年,契丹应州节度使萧锡刺弟肯头、虫哥等率众归宋,幽州衙校马琼照、朔州衙校韩贡举族来归;咸平四年,契丹梁王耶律隆庆下内四友班首兼北宫都博田风容等来降;咸平五年,于越耶律休哥原部下大林寨使王昭敏等归宋,契丹大将萧继远下属刘澄、张密等降;咸平六年,契丹奚王知客阳勍、平州牙校韩守荣等举族来朝。景德元年,频繁归朝者更是数不胜数。篇幅所限,不一一列举。

属国请兵
远在辽东的高丽国素慕中原文明,多尊宋朝为正朔,奉天子年号,行中原历法,然疆壤不接,只得暂归契丹,又因厌烦契丹贵族求取无度,多次请宋朝出兵驱赶辽人,咸平六年,高丽国王再次上表宋帝:“乞王师(宋军)屯境上,为之牵制。” 高丽请兵,愿为外援,无疑为宋朝攻取北疆增添了砝码。

党项李继迁战毙,暂无西北之患。
李继迁自攻克灵州(今陕西灵武县),忘乎所以,四处攻伐,咸平六年末,被归附宋朝的吐蕃首领潘罗支诈降击败,李继迁中箭身亡,临死遗言赋其子李德明:“契丹豺狼不足信,尔当倾心内属归朝廷,一表不听则再请,虽累百表,不得请勿止也”。德明遵其父言,上表归顺,宋朝顺水推舟,复赐夏、银等州党项旧地归其下,自此西北三十年无战事。

禁军战斗力的恢复
宋真宗一直励志整顿禁军,淘汰老弱,精选各州县精壮,任命武将日夜操练,真宗本人效仿太祖、太宗经常检阅禁军,风雨无阻,史载:“烈日当空,左右进罗伞,帝拒之,尽显威武,禁旅精锐,近古所未有也。” 北方边将皆云“甲马雄盛,不宜示弱。”经过几年的恢复,宋军的整体实力逐渐回升,宋廷对辽政策开始变化,收复燕云之议再起。

河北大丰收
咸平六年【公元1003年 】 秋,河北大丰收,史称“河北大稔”。由于辽军接连南下的破坏及百姓流离,河北地区粮食产量一直不高,宋军边境地区军粮多靠河南及东南地区补给,这一年的丰收不但可以解决粮草问题,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减免河南、山东及东南地区的运输民役之苦,本地充足的军粮是战争最为重要的保障。

经济后盾
真宗登基以降,国家经过咸平年间的经济恢复,迎来了第一个经济高峰,咸平年间,先后任用吕端、李沆、张齐贤、吕蒙正等贤能为相,君臣上下一心,励精图治,国家人口,农业,手工业,商业均呈现出繁荣的景象,史称“咸平之治”。

皇帝的决心
国力日蒸,唯有边疆未靖,契丹逐年寇边,河北、山西边境民不聊生,成为宋朝一心病,于私先帝太宗因股伤岁岁频发而崩,宋真宗更不会忘记。前章“大势”部分讲过曹彬曾进言,望皇帝以讲和为上,然真宗亦深知和戎之策必不可失大体,无论是战是守还是和,终归要有一战必不可免,否则和必不可恃久。

chanyuan
从地图上可以看出,宋代黄河河道与今有差,正对应之前有读者议论黄河渡口有误,实因今天黄河河道改之久矣。

澶渊会战与澶渊之盟是不可剥离的,战和之间,宋辽两国从战场到谈判桌上的角逐犬牙交错。

下面入澶渊正文:

咸平六年【公元1003年 】 夏秋之际,宋真宗召见望都之战中的将帅,询御戎之策。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旻力陈:“天道利客,宜大举北伐。”并上兴师出境之日!(具体时日已不可考)。真宗深以为然, 廷议已定翌年出征,关于皇帝是否亲征的问题尚有争论,前三边主帅王显,旧勋李继隆皆言皇帝不宜亲征,遣大将出征即可,各方意见尚未统一,但宋真宗亲临战阵的意志异常坚定: “今北虏岁为民患,既不能以德服,又不能以威制,使边民横被杀伤,骨肉离异,为人父母者,其得安乎!此朕所以必行也。”这段话表明宋真宗下定决心要亲帅兵将与契丹决战,命朝中两府(中书、枢密院)筹备内事,同时命封郎中栾崇吉自京至镇、定州检视沿途行在(行在,即皇帝临时住所)顿递。

宋朝方面密谋北进,辽方多路探明宋人意图,积极修筑防御工事,时间进入宋景德元年【公元1004年 】 ,从初春起辽人便遣散骑 游勇 入宋境间歇性骚扰,小战不断,多被宋军击退,辽兵亦不多战,稍不利即遁去。宰相寇准提醒真宗:“是狃我也,愿朝廷练师,简骁锐,分据要害地以备之。”随着时间的推移,契丹人南下的力道愈发猛烈,进入夏季,辽人开始大量聚兵于幽州。而宋朝尽发精锐屯大军于镇、定、瀛边境,不论是犒军衣物,军械粮草,或是挑捡厢军,组织乡勇、出动牵制等各个方面都被动员起来备战,同时山西方面并、代、陕西府、麟州等也多整军待发。

景德元年【公元1004年 】 九月二日,契丹以南伐谕高丽(此举乃恫吓高丽勿轻举应宋军北进),九月十六日,宋朝发布北征总动员诏书,双方边界地区一时间剑拔弩张。

第一阶段:

同年闰九月,辽国可能探得宋朝的北伐日期(此处为笔者擅揣),亦先发制人,集三十万众倾国南牧,辽国母萧太后、国主耶律隆绪、大元帅萧挞凛率主力直扑河北,另一路偏师五万攻山西,目的是牵制宋河东军支援河北,总兵力近四十万,可谓声势浩大。 宋真宗在得到辽国南下的奏报后,对曾上言请发兵北征的张旻说道:“契丹入塞,与卿所请北讨之日同,悔不用卿策。”(由此可断,宋朝具体出兵日期被辽提前探之,随即先发制人。)

辽军攻势颇盛,闰九月十五日起,主帅萧挞凛率军连破宋军于唐兴寨、遂城,擒守将王先知。随后转战到顺安军、北平寨等地,其前部被宋莫州部署石普、北平寨田敏所部击败,宋军随即夜袭辽军中军大帐,焚毁辎重无数全军而退。辽军此次南下不计一城一池得失,东趋又攻保州,再次被守军击退,撤围回军攻定州。宋军统帅王超以主力临唐河结阵拒敌,辽军见无可乘之机,即弃攻定州,转向东移至定州东侧阳城淀驻扎。

鄙人小补:契丹举全国之兵,并力南下,然稍遇抗拒即退却,欲意何为? 源于辽人自发兵之始,即由降将王继忠为代表致书宋方,传达辽方和解之意,然宋朝冷漠的态度促使辽人继续深入,望以战迫和。

再说山西方面战况,景德元年(公告于1004年)闰九月,辽兵五万骑入并州(即山西)界,宋朝岢岚军(今山西忻州市岢岚县)守将贾宗早得到消息,以精兵屯于草城川(岢岚军东北),代州钤辖高继勋(高琼长子)率兵赴援,两路合兵,继勋登高望草城川,谓贾宗道:“虏众而阵不整,将不才也。我兵虽少,可以奇取。先设伏山下,战合必南去。尔起乘胜之,当大溃。”遂与辽兵战于寒光岭,契丹人中伏,大惊而奔,自相躏踏者万余人,丢失战械、马匹不计其数。翌日辽兵复来再战,宋军借地势三面围攻,契丹骑兵发挥不出冲击优势,一战即溃,人马尽丧,仅数十骑得脱。

宋师两克辽兵,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。朝廷获捷,复来诏谕,命山西、陕西方面发兵北进。十月四日,山西知府州折惟昌(折御卿次子)、麟、府州钤辖韩守英、张志率师自火山军(今山西省河曲县东北)入辽境,大破辽军于朔州城外,史称:“杀戮甚重,获马牛羊、铠甲数万计。”至此山西战场辽人几战皆北,不敢再出,宋人耀兵于云、朔界上,军势大振。

鄙人小评:山西地形多峻险,不利骑兵驰骋,宋人利用有利地形,守关护岭,多次运用伏击战,数克辽军,二十几年中辽人在山西一侧鲜有胜绩。

此次辽军南下,王继忠随军出征,常伴萧太后、辽主左右。战争稍有挫败,王继忠即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萧后、辽主“至车帐面授”求和书,通过宋莫州都部署石普传至京城,宋君臣收到这封“词甚恳激”奏书,继恩本人书信亦称“北朝钦闻圣德,愿修旧好。”真宗得书,认为辽军攻势凌厉,议和恐无诚意,真宗深知,此刻和谈无战绩则无资本,需战胜之,再言和。(此为伏笔,和谈之梗概将另书新篇《宋辽战争番外篇-澶渊之盟》)

第二阶段:

再说战势,宋北边统帅王超以兵十万抗契丹主力三十万,止御敌不敢出战,辽人攻宋阵不利,即转战它地,王超不闻(又一个傅潜),任由辽军东去,宋北方战阵再次陷入混乱,辽军如此大规模南下,完全打乱了宋朝北伐的计划,宋廷亦知此次辽兵南下非同先前,君臣压力陡增,朝会廷议间,枢密院事陈尧叟,以辽攻势甚猛,请皇帝仿唐玄宗西幸入蜀;参知政事王钦若则表请皇帝南巡金陵(今江苏南京市)以避辽人。寇准晚至,真宗问计于准,佯为不知,言:“谁为陛下画此策者,罪可斩也!”(寇准素来蔑视陈尧叟性情胆怯,厌恶王钦若为人奸邪,陈为四川人,王为江南人,寇准自知以上二策出自何人。)再曰:“今天子神武,而将帅协和。若车驾(指皇帝)亲征,彼自当遁去。不然,出奇以挠其谋,坚守以老其师,劳逸之势,我得胜算矣。奈何欲委弃宗社,远之楚蜀(指江南、四川)耶?” 宋真宗听罢,决议亲征,起身厉言:“累得边奏,契丹已谋南侵。国家重兵,多在河北,敌不可狃,朕当亲征决胜。卿等议何时进发?”同时诏命,镇州南广锐军及南州军各番号诸强营分兵屯驻本地,余下皆赴定州一线,诏并州副都部署雷有终,统太原兵东援河北,集中精锐与辽主力决战。另,谕张凝、田敏、魏能诸将选威虏军、保州、北平寨等地精兵按原计划出河北攻辽易州;山西方面以府、麟州等出兵攻朔、云州,牵制南下辽军。

亲征一事已无异议,但在出发时间上再出分歧,寇准力陈皇帝即刻北上,首相毕士安及枢密使王继英则以前日备北伐,禁军精锐尽遣河北前线,京城兵少,且皆为新兵,少实战,宜缓行持重,务保天子安危为上。真宗从之。

鄙人小评:当代著作多书宋真宗惧战,战事稍紧,即欲弃京城南逃,实乃不知探细之果,翻遍所有史料,至少在十月前,宋真宗本人是主张亲征的,且态度异常坚定,后随着战局发展,真宗确实有所动摇,则是大军进驻韦城之后的事情。

就在宋朝方面还在犹疑出征日期之时,景德元年【公元1004年】十月,萧太后、辽主隆绪亲率辽军主力已经转战瀛洲城下,投书劝降。同时命萧挞凛分兵攻瀛州外围州县,十四日破祁州(今河北蒲阴),切断瀛州与定州方面的联络,再遣散骑东驱沧州,欲克之后入山东界。诸前文提到,契丹此次南下必欲取关南旧地,因此攻城甚猛,辽军不分昼夜,轮番上阵,击鼓伐木喊杀之声传遍四野,并集合各路攻城器械,史称:“大设工具,负板秉烛,乘墉而上。”如此不分白昼,点灯鏖战,实罕见之。瀛州城小,不宜战守,形势岌岌可危,面对契丹重兵围城,瀛州主将李延渥勖励兴师,集全城强壮誓战不降,贝州巡检使史普恰在近,入州参与城防,与辽军激战数日,竟使瀛州力保不破。面对如此弹丸之地,以三十万之众多日不克,翌日,萧太后携辽主至城下,亲擂战鼓,辽军亦不惜命,数路攻城大械轮番上阵,弓箭阵更是如雨淋下。史载:“悬板才数寸,集矢二百余。”战后统计,城墙上留下的箭矢凡四十余万,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作者李焘无不感慨道:“呜呼,虏攻城不遗余力盖如此!”可见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。瀛州城墙多处受损,李延渥亲当矢石,副将睦元凯面中流矢,力战不退,史普更是勇不可当,连日与登城辽兵近战厮杀,最危急时刻,平日不闻世事的僧尼、道士均投入了守城战斗,如此,宋军愈战愈有信心,众志成城,再战十数日,瀛州固若金汤。是役,辽军战毙三万余人,伤者无数,萧后、辽主深知不可再战,无奈,只好撤军而去。《长编》载:“死者三万人,伤者倍之,竟弗能克,乃遁去。获铠甲、兵矢、竿牌数百万,驿书以闻。”

(后话:十一月,宋廷收到捷报,宋真宗即刻亲赐手诏,快马飞报嘉奖李延渥、史普、睦元凯等诸将,次第升官,同时重赏全体守城兵将,锦袍、金带、缗钱、银娟无数。)

鄙人小评:瀛州保卫战,以不过万人守危城,抗辽三十万之众,激战数日立于不败,实为扭转战局重要一役,败辽人之众,滞辽人之时,沮辽人之气,挫辽人之势。若无此捷,则辽人以全盛之师必横扫河朔,再无顾忌。

契丹国母、国主皆在军中,根据战局随时做出决断,萧太后、国主耶律隆绪率众撤围瀛州,不闻身后宋军,继续南进,深入至贝、冀州,兵指北京大名府。史称:北面都部奏“契丹自瀛洲遁去,其众犹二十万。侦得其谋,欲乘虚抵贝、冀、天雄军(即大名府)。”

而宋真宗远在京城,前线定、镇、瀛的战况,包括深入辽境作战宋军诸路消息均被切断,无法及时获得信息,因此在面对千变万化的战局显得混乱不堪。各州县的告急书雪片般一封封送入开封府,京师大震,自宋辽开战以来,契丹虽岁岁南牧,但从未深入至此,宋廷皆以将北伐幽云,重兵均屯北边,后方极度空虚,京师仅禁军数万,辽主力已南下,前方官军是否全军覆没?两路入辽境作战的宋军精锐今在何处?朝廷不知。契丹人一再深入,河北大名府,山东济南府重镇均暴露在契丹铁骑面前。首相毕士安此时病重,无法视政,枢密使王继英志坚不如初,不敢言,宋真宗此时的底气已经不足了,已没有了兵发幽州,剪灭辽寇的壮志雄心,君臣上下竟束手无策。此刻寇准再显其可断大事的能力,数陈若再不作出决策,宋之宗庙社稷将尽毁于夷狄。真宗欲退朝,寇准高声厉喝:“陛下入,则臣不得见,而大事去矣,请无还而行也!”真宗此刻方醒,稍有振作,决议北征。

鄙人小补:由于言道不通,前方传言瀛州已陷落,官军溃散,史普等将皆叛,北边尽是胡骑,满堂朝臣皆慌乱,独寇准处乱不惊,力促真宗亲征,枢密使王继英亦从寇准即刻出京之议。于此同时,寇准以次相之权果断将阻挠皇帝出征的王钦若支出京城,外判天雄军(即大名),至此,朝廷上下再无它议,皆从才寇准之策。

第三阶段:

景德元年【公元1004年 】 十一月二十日,宋真宗亲率禁军出京师,同时诏命三边主帅王超、并州雷有终各率本部赶赴行在。遣驾东西前排阵使李继隆、石保吉,马军都指挥使葛霸, 直驱 澶州先行布阵,谨防辽军趁大河封冻南跨黄河;西上閤门使孙全照为都钤辖,张旻副之, 赶赴 全面负责北京大名府城防;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全权统领御前禁军;内殿崇班王应昌御前扈从侍卫,全面负责皇帝安全,次相寇准、枢密使王继英、参知政事王旦随驾,首相毕士安因病重无法随军,留守京城,同时亦命雍王赵元份(宋太宗四子)监国。

鄙人小补:首相毕士安病重已难起身,上表请随军,真宗不许,病榻之中仍心系国事,移书寇准:“屡请舁疾从行,手诏不许,今大计已定,唯君勉之。士安得以身当星变而就国事,心所愿也。” 寇准深以为然。毕士安身体稍适,即赶赴澶州行在,与寇准亦合谋定计画策。

契丹萧太后、辽主隆绪率众连扰贝、冀州,守城宋军死守不出,辽大军一路南下,直至大名府(即天雄军),另一路统帅萧挞凛破祁州后,绕过邢州(今河北邢台)、洺州(今河北永年)直径南下与萧后会兵,合力攻北京大名。幸孙全照、张旻力战辽兵于城下,再挫契丹兵锋,辽师攻城不利,再绕过大名,孤军南下至德清军(今河北清丰县),城中守军皆入援大名府,尽剩老弱,知天雄军王钦若遣精兵南下追击辽军,不料中伏,大名宋军丧失十之六七,如此德清军再无外援可盼,无法抵挡契丹主力,乃失陷,知军张旦、都虞侯胡福等殉难。至此,京师开封前沿只剩黄河边上的澶州可守,而澶州距京师不足百里,时逢天寒黄河封冻,辽军不问身后宋军,悬师深入,若再渡黄河,将直抵开封城下,宋朝形势岌岌可危。

是月,二十二日,宋京城方面大军行至韦城(今河南滑县东南),前线战报送再至,言辽军攻陷德清军(今河北清丰县),前锋已到澶州(德清军位大名府南,宋廷此时不知大名是否尚存),大有渡河之势。定州前线王超军逾月不至,澶州以北信息完全隔断,群臣皆言车驾不可再北行,南巡之议再起。此时,宋真宗早已无主见,问计寇准,“众皆言南巡,何如?” 寇准答:“群臣怯懦无知,不异于乡老妇人之言。今敌骑迫近,四方危心,陛下惟可进尺,不可退寸。河北诸军日夜望銮舆至,士气当百倍。若回辇数步,则万众瓦解,敌乘其后,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!”

鄙人小评:真宗虽在定镇一线设主帅,令其大权得专,意在统一行军,配合抗御,然傅潜、王显、王超三任主帅皆非其人,宋朝非无可战之兵,实乏统兵之帅。

真宗还是犹豫未决,寇准无奈,暂退,踱步之际,遇殿前都指挥使高琼,上前问曰:“太尉受国厚恩,今日有以报乎?”高琼言:“琼武人,诚愿效死。”寇准再与高琼入见真宗,寇准言道:“陛下不以臣言为然,盍试问琼等。” 高琼高声仰奏:“寇准言是。随驾军士父母妻子尽在京师,必不肯弃而南行,中道即亡去耳。愿陛下亟幸澶州,臣等效死,虏不难破。”寇准又言:“机不可失,宜趋驾。”宋真宗仍不语。此刻,内殿崇班王应昌上前,高声道:“陛下奉将天讨,所向必克,若逗遛不进,恐敌势益张。”至此,宋真宗才下定决心,继续北上进驻澶州,以天子之师迎战契丹!

鄙人小评:时逢毕士安不在行营,韦城对奏,若无高琼、王应昌诸将臣支持寇准,其志何以实现?寇准深知,宋辽决战当在河北,若辽兵渡河,河北各路精锐将不可用,京城空虚,大势去矣,皆因此而力促皇帝北上。转观此时宋真宗犹疑怯战,实属正常反应,无论过程如何反复纠结,最终实际行动还是以九五之尊亲临一线。从真宗登基以来,给契丹的印象即是不示弱的对抗姿态,此役,辽军弃河北诸州军不攻,深入至澶州,声言渡河却意在迫使宋朝屈服,重新回到谈判桌上,而在当时真宗最后的实际行动还是让契丹贵族颇为意外。

是月,二十四日,京城禁军自韦城出发,各路战报已经送到行营,朝廷已获悉,定州、瀛洲、大名等重要据点皆未失守,山西、河北两路远入辽境张凝、田敏、张志等部均战捷,大胜而归,宋廷君臣压力骤减,稍复振作,再作部署,命沿大河滑(今河南滑县)、齐(今济南)、濮(今山东濮县)等州守将严防黄河各渡口,并令士兵、民夫凿冰通水,以防辽骑平渡。再诏澶州将帅,不得私退,以迎王师。

鄙人小补:时逢京城来报,开封监国雍王赵元份暴毙,恐人心不稳,诏参知政事王旦回京主事,王旦临行拜别真宗,问:“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,当如何?”真宗默然良久,对:“立太子。”可见其时形势已紧迫至极。

鄙人再评:千钧之际,王旦以丧询天子,实乃真忠臣也。真宗赵恒不责王旦以答,绝可称赞!君臣上下,皆以宗庙社稷为重,君亦次之。

再书澶州宋军部署,澶州本为黄河渡口,横跨黄河,分南北二城,因非战地,所以城防年久失修,直到景德年才作修葺,然不想契丹深入至此,未到十月因故停工。守将李继隆先于二十日进驻澶州,因北城域狭,诸将皆云不宜驻大军,继隆根据实况,针对西北、正北、东北三面布防,以城墙不固,陈兵于北城外,毁车为营,扼要之处分伏重弓劲弩,严兵以待。并州赴援之师雷有终部从山西入镇州,奉召勤王再赴澶州,沿途安抚军民,补防州县,散布消息,天子以亲临河北,民心始定。

辽军自德清军进兵,统帅萧挞凛率前部数万抵达澶州北城,三面合围,清晨天未亮透,挞凛即率精锐从西北方向直扑大阵。宋军负责西北面防务宋将周文质早得情报,埋伏重兵以待,辽轻骑前部随即被击溃,萧挞凛再领骑兵来战,威虎军头张瑰掌床子弩,万箭齐发,萧挞凛本人额头中弩,宋军伏兵再起,追出战阵,欲生擒辽主帅,此时辽人无心再战,抢护大帅退败而去,当夜,萧挞凛因伤情过重,毙。此时契丹国母,国主刚至澶州,闻之,亲临哭之恸。挞凛乃契丹所倚之重臣良将,其陨,辽军士气亦受重挫。

鄙人小补:床子弩为宋军多倚仰之重械,射程五百步,可射穿当时一切重甲,宋人历经十数年改良,精准程度已令辽人胆寒。

鄙人小评:李继隆知兵善阵,深知澶州城狭不可屯重兵,若无其非常规性布阵,伏击辽帅,未待真宗北进,黄河恐已失守,无愧老骥伏枥。

是月,二十五日,辽分兵攻陷澶州西侧翼通利军(今河南浚县东北),通利军亦非战守重地,无军备可言,知军王固弃城宵遁,契丹军大掠。至此宋黄河防线压力陡增。辽人随时有攻克澶州渡河之险。

是月,二十六日,宋真宗抵达澶州南城,以驿舍为行宫,群臣献言驻跸以观战局,真宗闻通利军失陷,恐辽兵再绕澶州渡黄河直趋汴京,不敢渡河。宰执中独寇准固请车驾(皇帝)幸北城,道:“陛下不过河,则人心危惧,虏气未摄,非所以取威决胜也。四方征镇,赴援者日至,又何疑而不往?”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亦固以请,再言:“陛下若不幸北城,百姓如丧考妣(如死父母)(此言诚为君所忌)。”签书枢密院事冯拯旁声呵道:“高琼何得无礼!”高琼转身怒斥:“今虏骑充斥如此,犹责琼无礼,君何不赋一咏诗退敌耶?”一句话问得冯拯及全场宰执无言以对。寇准下令即刻起兵北渡黄河,高琼亦命麾下卫士请帝进辇,不等真宗犹疑,寇、高二人挟皇帝亲临澶州北城。

当日,真宗进驻北城,此时此刻,宋辽双方君臣文武、数十万精兵劲旅皆汇聚澶州城下,宋真宗渡北城时已能听到杀喊声,此刻真宗的承受力已达到极限,倘战不利城破将身陷囫囵,寇准再进励言:“六军心胆在陛下身上,今若登城,必破契丹矣。”真宗此刻对寇准已言听计从,在百官簇拥下登上澶州北城城楼,史称:“上(皇帝)既四顾,满野皆胡骑,益不自安。”就在皇帝惴惴其栗之时,随从已将黄龙大旗竖起,黄盖伞张开,城中军民亲见天子伫立城上,寇准、高琼、王应昌等分立左右,尽显威武,官军将士皆跪拜山呼万岁,传声数十里,宋军士气大振。《长编》有载:“既至,登北城门楼,张黄龙旗,诸军皆呼万岁,声闻数十里,气势百倍,虏相视益怖骇。”宋真宗本人亦被此声势所染,一扫之前颓态,即刻巡视营壁,并召见李继隆以下诸将,见官军“整肃,叹赏久之。”赐诸军酒食、 缗钱。

鄙人小评:寇准以其智左右天子,高琼以其勇裹胁皇帝,皆为大忠。

恰此时辽兵再度来攻,真宗亲赐手诏命诸军出城迎击,宋军奋勇冲杀,辽兵被斩杀大半,余下皆被俘,止几骑得脱,辽军退营数里,至此再不敢进逼。李继隆献俘于驾前,诏命会同郓州(今山东郓县)俘契丹间谍,斩之。契丹军营始知,皆叹宋天子神武,无胜望矣。

此战罢,暮时分,真宗返回南城,留寇准等驻北城。然真宗常夜不能寐,差人巡觇寇准动向,寇准数日皆与户部侍中杨亿饮博讴歌,常达旦,或就寝,则鼾息如雷。得回禀,真宗大喜曰:“得渠如此,吾复何忧!”

鄙人小评:寇准深知皇帝不北进登城,军民之心绝不可振,契丹亦不能败,以玩世之态示官家,致天子心平态安,堪比临阵博弈之谢东山。

鄙人小补:宋军各路勤王之兵渐聚澶州四面,士气渐涨,且河北重要军镇皆在握,大有围歼辽人之势。反观契丹,倾国精锐深入宋境近五百里,前有坚城不可破,后无一重镇驻兵,前后左右均被宋军堵截,粮草器械无法补充,人困马乏,退路已无,底牌散尽。更尴尬的是其国母、国主皆在军中,随时有被俘之险。

战事至此,宋人围歼不成,辽人南下不得,宋辽双方都已经战到了极点, 然明暗两路谈判均穿插进行中,最终议和成,战事便告终。此议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澶渊之盟”。

战果:平
史料:《长编》卷五十四;《宋史》卷六真宗本纪;《通鉴长编纪事本末》卷一五;
《宋会要辑稿》藩夷一之十七;《宋会要辑稿》兵八之一二;
《宋史纪事本末》卷二一;《宋史全文续通鉴》卷五;
《宋太宗实录》;《宋大诏令集》;《国朝诸臣奏议》;《治迹统类》;《十朝纲要》;《文献通考》;《东都事略》;《武经总要》;
《宋史》卷八六 · 地理志;《宋史》卷二八一 · 寇准、王超、李继隆、毕士安、王钦若、魏能、李延渥等诸人列传;
《辽史》卷14“圣宗纪”;《辽史》列传第十一 · 萧挞凛传;
《契丹国志》卷二十。

鄙人盖评:宋真宗赵恒自登大宝,励精图治,崇文倡武,对契丹之策颇得要领,亦志在夺燕,澶渊一役终未能聚歼契丹倾国之兵,宋廷中枢早已无初时之雄心,罢战始和,不为失策,然终宋一世,不能治契丹,服四夷,武运亦衰,尔后诸帝除神宗稍有复振之心,再无惊世武功,三百二十年无不受困于契丹、党项、女真、鞑靼,直至灭国。

后记:
宋辽战争,因澶渊之盟戛然而止,此后百余年间两国无战事,但数世宋人未忘燕云之地,神宗、哲宗、徽宗皆经略此地,女真人的崛起打破了宋辽之间的平衡,宋徽宗君臣画策取地,战事再起,然彼时契丹国运已尽,不出几年,女真人灭辽克宋,契丹余部西迁,宋人南渡,汉人与契丹的恩怨才算完结。

再告一段落,“澶渊之盟”因体例问题,无法列入本篇,再作番外篇,致力复盘穿插于战争中议和的全过程,不日将出,命名《宋辽战争番外篇-澶渊之盟》。

宋徽宗时期第四阶段的宋辽战争,将作《宋辽战争实录-补篇》,年内可见。

回顾:《宋辽战争实录-上篇》 http://www.aaron.cn/2015/03/02/755.html

文章来源: 《宋辽战争实录-下篇》by 小狂.

评论

  1. 于佑 #1

    百度首推啊,整理得非常全面,牛!

    回复
    2016-12-17
  2. 小菌 #2

    很难梳理,定费时不薄,敬佩!

    回复
    2015-10-18
  3. 君不见 #3

    严谨,实用,工具文。

    回复
    2015-07-19
  4. 玄境决 #4

    在这如此浮夸的世界,依然能静坐写史,定力十足,使人敬佩!

    回复
    2015-05-31
  5. NINI #5

    等看澶渊之盟

    回复
    2015-05-29
  6. 小飞侠 #6

    原来谁也没吃掉谁啊

    回复
    2015-05-18

点击这里取消回复。